第1眼TV-华龙网讯(陈思宇)“请转达同学们,无论遇到学习上的困惑还是生活上的困难,都可以来找我,我一定竭尽全力帮助大家!”在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委员成长营开班仪式上,心理健康服务与发展中心老师王丽萍的承诺掷地有声。 她不仅是这所学校的教师,也是重庆仁怀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理事长、“中国百名社工人物”“重庆市最美社工”称号获得者,重庆“英才计划”名家名师 ![]() 因为共鸣,她从迷惘者成为引路人 但是,鲜少有人知道,此刻站在讲台上、眼神温和而坚定的王丽萍,也是曾经被贴上“叛逆”“迷失”标签的“问题少女”。 “寄宿家庭的成长经历、高考落榜的挫败、职场碰壁的迷茫,我也曾以为自己迷失了方向。” 命运的转折始于2012年,王丽萍迎来了事业的新起点——作为全市第一个驻校社工,她被分配到巴南区接龙中学工作,负责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在与这些学生接触的过程中,王丽萍发现许多青少年正经历着与自己相似的困境。 一次,一位班主任忧心忡忡地找到她,说班里有一个女学生拒绝交流,甚至有自残的倾向。 了解情况后,王丽萍找到这名学生,耐心地叩开了她的心门。“那时的她正经历着父母离异的痛苦,家庭变故导致她对生活失去信心。” 为了让这名学生回归正常的生活,王丽萍坚持每周找她谈心,并和她的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在长达一年的倾听、开解和陪伴下,女孩终于走出了困境。 “看着那些被贴上‘问题少年’标签的孩子重拾笑容,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王丽萍回忆,也许正是这份共鸣,让她决心成为“迷惘者”的引路人。 ![]() 2013年,她创办了重庆仁怀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始不遗余力地推动全市青少年社工服务。在市民政局、团市委等多方的支持下,这支向着阳光的队伍迅速壮大,针对青少年的多个服务项目如星火一般,照亮山城每个角落。 因为热爱,她在求知路上步履不停 “实务工作需要理论的支撑,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2019年夏天,王丽萍抚摸着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纸张的触感让她眼眶发热。 那年,她33岁,从事社会工作已经12年,彼时的她不仅是孩子的母亲、社工机构的掌舵者,还是一名怀着二胎的孕妇。 怀揣着对社会工作的热爱,王丽萍带着对实务工作的反思和对知识的渴望,义无反顾地选择重新走进了校园。 研究生生涯中,王丽萍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学习的充实与美好,让她已经全然忘记自己是个孕妇。临近生产,依然保持着每天背单词、按时完成作业、写论文的习惯。 两年间,她像海绵一般疯狂地吸收着知识,更将十余年实务经验转化为了“学术生产力”。 她研究的课题《重庆市志愿服务激励与机制构建研究》获得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课题二等奖,发表了《一次公租房社区治理的“共享”实践》《同伴支持对听障青少年亲子互动影响研究》等论文,还联合高校开发课程《学生人际关系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和《小组工作》。 这些数年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经验浓缩和对社工项目的深度观察,如今已成为重庆多所高校社工专业的“金课”。这些理论研究,也为社会工作本土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因为责任,她把“家”种进青少年心里 “您好,这里是重庆仁怀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听着儿子假装接电话的童言稚语,王丽萍欣慰于把社工事业当成“家”的概念延伸。 怀揣着将青少年社会工作做得更好的责任感、把仁怀“大家庭”建设的更美好的愿景。王丽萍带领着团队,怀着满腔热忱,奔波在校园、社区、活动现场……做青少年们信赖的“知心朋友”。 数十年弹指一挥,这抹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守护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他们在校园里挖掘学生、教师及学校的需求,满足学生学业及成长需要;为残障儿童、青少年提供针对性服务,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并提升生活质量;结合社区儿童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开展兴趣活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守护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王丽萍的团队由成立之初的“单人作战”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人,且吸纳形成了涵盖“社工专业人才+社会志愿者+社会支持”的大家庭。 ![]() 守护的边界越来越延伸——王丽萍携团队带着十余年积淀踏上“牵手计划”新征程。对口帮扶重庆市区县以及市外的社工机构,提升当地社工机构负责人的专业能力和认同,推动社工人才队伍本土化。 ![]() 当小李主动将自己的噩梦告诉了仁怀社工、当小杰在社会实践中找准了自己职业方向、当“折翼”的小梅重新拾回对生活的热情,当仁怀社工发挥起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的作用…… “让社工成为青少年信赖的‘家人’,让仁怀成为青少年的‘家’。”春雨无声,一颗颗“家”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深耕社工行业近20年,王丽萍织就了一张青少年的守护网。从迷惘者到引路人,从求学者到实践者,从“孤勇者”到“大家长”,她始终相信:每一个被专业和温度守护的青春,都能在春天绽放。 |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