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交诤友

2025-9-15 13:11| 发布者:mlxcqadmin| 查看:30| 评论:0|原作者: 马玮炜|来自: 中共三台县委组织部

摘要:“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句古语,真切地道出了环境与人际交往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身边的人 ...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句古语,真切地道出了环境与人际交往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身边的人和氛围,总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甚至价值取向。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相处中,人很难不被周围的风气所感染。

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交友从来不是个人小事,而是关乎党性原则、党的形象和人民权重信任的重要问题。一旦在交友不慎,不仅容易迷失自我,更可能损害党的公信力,甚至影响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正因为如此,党员干部更应秉持“居必择邻,交必择友”的原则,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净化自己的“社交圈”。

古人云:“砥砺岂必多,一璧胜万珉。”朋友不在多,而贵在真诚。尤其是那些敢于直言相谏、能及时指出我们缺点的“诤友”,更是人生中难得的财富。

乐于结交“诤友”,善于倾听“诤言”,是党员干部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进步的重要途径。春秋时期,宋昭公在亡国出逃后反思:“吾之所以亡,是因为朝中无人指出我的过错。”缺乏真诚的批评,容易让人陷入自我陶醉的困局。正如“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真实而直接的批评,远比虚假的赞美更有价值。我们要主动走出“舒适区”,倾听不同声音,借助“诤友”这面镜子照见不足、发现隐患。这既需要“向我开炮”的勇气,也要有“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胸怀。

然而,仅仅善待“诤友”还不够,更要善用他们的“诤言”。听到批评只是第一步,真正关键的,在于付诸行动。毛泽东同志曾经说:“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改正”二字,才是对待批评最应有的态度。如果表面上接受批评,实际却不作出改变,那就成了现代版的“叶公好龙”,不仅无益,反而助长形式主义。所以,对待每一条批评和建议,都要做到即知即改、真整实改,才能及时纠偏、防微杜渐,真正实现“亡羊补牢”甚至“未雨绸缪”。

另一方面,党员干部不仅要做乐于接受批评的人,还要主动成为他人的“诤友”,真诚地发出“诤言”。孟子有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有时抱怨“知音难觅”,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付出了真心、是否敢于坦诚相见。现实工作中,有些同志习惯于做“老好人”,对问题视而不见、一味包容;也有人借批评之名行打击之实——这都不是对同志负责的表现。正所谓“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唯有出于公心、对事不对人,才能使批评有的放矢,真正帮助同志进步、推动工作提升。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人与环境彼此影响,交往圈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轨迹。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时刻牢记:“党内生活要交心,党内同志要做诤友、挚友。”只有我们自己先以诤友之心待人,才能赢得真正的诤友;也只有营造出清爽、坦诚、充满正气的党内交往氛围,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团结广大群众共同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稳步向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