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大事小事,洋洋侃侃。华龙网视频短评栏目《洋洋侃侃》,盯紧热点,表明观点,鲜活态度,让你看见! 新闻背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提出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必须强制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这意味着所有AI生成的内容都要“亮明身份”,再也不能偷偷摸摸“以假乱真”了。 大事小事,洋洋侃侃。今天咱来侃侃AI。 智能耳机报心率,3D食物打印机,脑机接口连会议……如今,似乎我们已经离不开无处不在的AI陪伴。它不再只是科技新闻里的热词,而是化作了千万个具体而微的生活场景,在每一个需求产生的瞬间精准响应,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新定义着时代的便利。 然而,凡事有度,过犹不及,AI换脸、语音合成、伪造名人形象带货营销、诈骗等一系列问题已有露头之势,滥用信息、滥用数据、滥用技术等行为也可能侵犯隐私、误导公众、加剧社会偏见。譬如雷军就曾吐槽说,他在去年曾遭“AI语音雷军”的恶搞。 好在国家及时出手定规,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正式施行,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再也不能“以假乱真”了! 《办法》让我们看到,AI不是法外之地,也得套上“数字缰绳”。其中,明确禁止用AI伪造新闻、操控舆论,专治“深度造假”这种“赛博易容术”等具体举措直切要害,将风险管控在源头,值得点赞。既要“踩油门”加速发展,也要“点刹车”规避风险,我们乐见AI创新与监管实现平衡,让AI回归为人类服务的本质。 撕去AI作品神秘面纱,水印签名加说明,三招防伪,助力技术发展,面对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就该这样且行且规范。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提高公众对AI技术的认识,让更多的人了解AI技术的利弊,从而避免AI技术被滥用。 洋洋侃完了,邀你来侃侃—— AI作品颇难辨, 造谣生事偶有现。 及时戴上紧箍咒, 引导技术多行善。 ——网友:路漫漫
文案:杨光志 摄像:刘钊 制作:付蔚婷 陈攀 美编:魏薇 统筹:杨洋 宋煦 监制:白永茂 |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