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全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会暨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启动仪式在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召开。现场发布并解读《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及配套政策清单,这也标志着重庆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进入新的推进阶段。 全年新增引育人才6万余名 大会上,重庆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全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推进有力有效,探索了一些经验做法,并现场晒出一组亮眼数据。 过去一年,重庆市、区县两级已成立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专班”,构建起纵横联合、协同作战的工作体系。 在引育乡村紧缺人才方面,重庆实施乡村人才培育“五万计划”,全年新增引育人才6万余名,有效缓解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工程技术等领域人才紧缺问题。如在培育劳务经纪人方面,新增1.2万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电商等为重点,开展技术技能培训5.2万人次,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在人才下乡帮扶方面,采用“基层出题、专家揭榜”方式,实现派出、服务双向奔赴,选派专家服务团、退休“双高”“三师一家”、科技特派员等下沉到乡村,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咨询等1.7万人次,解决技术难题3820项,帮助发展特色产业27万亩,带动新增就业3000余人,创造经济价值超5亿元。 在政策激励保障方面,适当放宽基层事业单位招聘政策,全年为乡镇事业单位引进急需人才5800余人。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增长机制,惠及基层事业单位人员14.3万人。深化乡村人才职称改革,645人获评高级职称,打破乡村基层人才职称晋升“天花板”。 到2027年新增乡村振兴人才10万 本次会议重点发布的《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目标导向,明确“两步走”战略目标:到2027年新增引育各类乡村振兴人才10万人,乡村人才振兴政策、项目、评价体系基本形成,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制度日益完善,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基本需要;到2030年,新增引育乡村振兴各类人才20万人以上,乡村人才振兴各项工作措施落地见效,基本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分布科学、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方案创新提出“六大人才发展专项+三大保障体系”实施路径,形成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从产业、生态、文旅、公共服务、专家帮扶、人才赋能等6个方面明确了20项重点任务。 实施文旅人才发展专项时,提到要实施乡村“守艺人”培养项目,开展乡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大力培养民族手工艺技能传承人。 会议现场同步发布《2025年重点工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明确,本年度市人力社保局支持事业单位面向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人员、优秀村(社区)干部、基层紧缺医疗人才、公费师范生及公费医学生等开展公开招聘,为乡镇(街道)事业单位招聘人才不少于4000名。 专家下基护护航乡村振兴技术服务体系 会议现场举行了2025年重庆市“百团千人”专家服务团出征授旗仪式,今年将选派126个专家团队、1041名专家为126个受援单位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项目主要聚焦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教育卫生、生态建设等领域,比如,推动黑猪优质育种与灵芝全产业链升级,探索稻油轮作、蚕桑循环利用与绿色防控新模式等等,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 “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这次专家服务团中,前期,我们根据基层提出的需求和产业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调研,组建了专家团队,并制定了帮扶方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处副处长、研究员刘吉振表示,下一步,将精准对接科技需求,把专家团队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带到田间地头,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帮扶,帮助农民朋友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同时,他也期待通过实践进一步熟化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见成效。 “本年度服务团队呈现显著特征,基层需求导向更加突出,服务领域向全产业链延伸,除传统种养殖技术外,新增农产品精深加工、数字农业等前沿领域。”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项目积极探索形成农业产业、生态经济与乡村健康“三轮驱动”的振兴新格局,为编制产业规划、培育市场品牌、延展产业链条、转化科研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助力乡村振兴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