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强化正向激励,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近年来,“基层减负”成了热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都在喊“减负”,可一些基层干部却吐槽:“越减越忙,越减越累!”这不禁让人疑惑:基层减负,咋就变成了“新大山”?按理说,减负政策出台后,基层干部应该“轻装上阵”,但现实却让人哭笑不得。一些地方为了落实减负要求,搞起了“数字游戏”:文件会议数量是少了,可各种APP、微信群却“满天飞”,即使几十个微信群合成了一个,任务量却没有减下来,基层干部每天忙着“打卡”“刷屏”,比开会还累。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为了“留痕”,要求基层干部将原本一份文件拆分成多个部分,分别报送不同部门,美其名曰“精简文件”,实则“换汤不换药”,甚至“变本加厉”。这些“花式减负”,看似轰轰烈烈,实则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基层减负“变味”的背后,主要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在作祟。一些地方和部门,习惯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将减负简单地等同于减少文件会议数量,而没有真正从基层实际出发,解决基层干部面临的现实困难。还有一些地方,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搞起了“数字减负”“材料减负”,表面上看起来“成绩斐然”,实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基层干部的负担一点没减,反而增加了新的烦恼。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像“牛皮癣”,顽固不化,稍不留神就会“死灰复燃”,成为基层减负路上的“拦路虎”。 基层减负,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而要“真刀真枪”地干。要真正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就必须上下联动,齐心协力,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疾”。 职能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减少对基层的干预。要树立“基层至上”理念,进一步厘清乡镇权责关系和县乡职责边界,减少对基层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赋予基层更多的自主权,杜绝用“小马”拉“大车”,让基层干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考核基层干部的实际工作成效,而不是简单地以文件、会议、材料等作为考核依据。要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基层干部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避免“一刀切”和“拍脑袋”决策。要建立健全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反弹回潮。要加强对基层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基层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基层干部也要主动作为,积极进取,克服“等靠要”思想,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基层减负,任重道远。只有真正把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搬走“新大山”,让基层减负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才能让他们“轻装上阵”,更好地服务群众,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