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AI很受关注。 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娄勤俭表示,DeepSeek公司取得的重大进展,代表着一批中国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由中青年组成的主创团队正在挑起中国科技事业进步的大梁,值得点赞! 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除了欣喜,还有担忧。娄勤俭也坦言,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伴随一系列难以预知的风险挑战,在安全、社会治理、道德伦理等方面带来众多新课题。 前不久,“AI主播”“AI医生”“AI公务员”等在不少地方和行业纷纷“上岗”,引发广泛热议。许多人开始有了职业被替代的焦虑。 行业会消失吗?饭碗还保得住吗?面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其实无需过度焦虑。AI并非替代者,而是赋能者。关键在于,我们要主动拥抱变化,与科技共同进步,在变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位置。 ▲深圳市南山区某具身机器人企业内,工作人员正对人形机器人进行测试。毛思倩 摄/新华社 面对AI,我们究竟在担忧什么? 回望过去,科技的发展就曾替代过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比如,工业革命早期,担心失业的纺织工人便冲进厂房捣毁珍妮机。而着眼当下,从2022年底的ChatGPT到今天的DeepSeek,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曾经我们引以为傲的语言与创意等难以被机器攻克的领域,也正被AI“攻城略地”。 一方面,AI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渗透进各行各业的“毛细血管”,众多互联网产品都嵌入了AI功能模块,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有超过200家企业宣布接入DeepSeek。另一方面,在各行业“大展拳脚”的AI“数智员工”们表现十分出色,相关数据显示,AI的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能控制在5%以内…… 大模型如此火爆,让不少人都以为它“无所不能”,但事实并非如此。科技的进步始终由人来推动,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人,人工智能的热潮中,我们还需冷静下来,看到AI的局限性。 比如,情感交互的绝缘层。人工智能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限制,它只是一种人类发明的技术,它或许能够提高效率,但永远无法替代人类服务者带来的情感价值。 AI虽能快速生成法律文书或医疗诊断建议,但面对复杂案件的伦理权衡、患者个性化的情感需求时,仍需要人类律师的价值判断和医生的共情能力。那些语气中的犹豫、眼神中的不安、肢体语言中的暗示,AI或许永远都无法读懂,更无法与客户创造真正的情感连接。 比如,面对困难时的主观能动性。AI固然强大,但AI是被驯化的,无法像人类一样在逆境中迸发出超常的力量。人类在面对挑战时,会在偷偷哭完后重新选择咬牙坚持,这种主观能动性是生命赋予我们的独特礼物。 人工智能在困难面前,只能按照预设的程序运行,它们无法像人类一样主动发现问题、设定目标、调整策略。即使是最先进的大模型,也无法回应程序设定之外的请求,更无法在绝境中开辟新的道路。 比如,创新突破的天花板。大模型往往依赖于已有数据进行学习和推理,缺乏真正的创造力和洞察力。它们虽然能够通过海量数据生成看似新颖的内容,但这些“创新”本质上仍是对已有信息的组合与延伸。它们或许能够模仿已有的风格或模式,却无法像人一样,在灵感的火花中点燃全新的火焰。 因此,AI或许能够成为人类创新的助手,但永远无法替代人类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和创造者。未来更多领域的突破,依然要靠人类无限的想象力。 ▲人机协同。徐骏 作/新华社 很多人倾向于把人工智能当成一种危险,却忽视了技术革新与文明演进始终相伴相生的历史规律。 当AI能包揽目前人类大部分的重复性工作时,人们或许将真正从“形式主义”之苦中解脱,释放出更多的生产力,并将其投向更复杂的创新领域,继而催生更多新的工作机遇。 而那些主动拥抱变化、善用技术拓展能力边界的“进取者”,也会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找到不可替代的立足点。 在拥抱AI的路上,我们也在告别简单机械的传统工作方式。 人类寿命大概在3万多天,穷其一生,即便每天读一本书,也只能阅读3万本书。而这个量级或许只是机器所能学习的知识量的亿万分之一。相比人工智能,我们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储备都显得十分有限。过去,我们也只能依赖有限的认知和经验进行决策,在信息海洋与信息茧房中摸索前行。 而今天,AI为我们提供了海量数据处理、模式识别和智能预测的能力,如同为大脑装上了“超级引擎”。面对这种变化,我们也要主动紧跟时代,我们担心的不应是“与机器竞争”,而是怎样更好地主动转向“人机协作”。 若我们将AI视为能力延伸的“外脑”,而非替代自身的“对手”,我们也将能够利用技术进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观众在2024中国医学装备展览会上参观手术机器人。王全超 摄/新华社 重新认识我们自己,在AI时代坚守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 当人工智能越来越靠谱地完成工作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何为人类”。这种思考不仅关乎技术,更关系着我们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发挥自己的价值——是什么让我们区别于机器?是情感的温度,是道德的判断,还是对世界的好奇?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有一个经典论断:“技术是人的延伸。”就像挖掘机延伸了手、现代交通延伸了腿脚,科技帮助人类拓展出更广阔的空间。但与此同时,“延伸也意味着截除”,在人类不断把自身的能力“外包”给科技时,或许我们也正在失去或减弱一些能力。 比如,思考。当机器代替我们思考,我们也可能面临着智力退化的风险。如果智慧是人之为人的尊严所在,那么人工智能无疑正给我们带来严峻的挑战。我们唯有重新认识自己,明确“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价值,才能在技术浪潮中站稳脚跟,既不被工具化,也不被边缘化。 在人工智能时代,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用智慧和远见去引导科技的发展,让人性的光辉持续闪耀,那么每个人的命运、未来与幸福,就仍将掌握在自己手中。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肖福燕 主编:马京川 审核: 何祥辅 |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