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人气爆棚的小吃有很多,解放碑八一路的山城汤圆、百年老字号的吴抄手、深藏社区的老油茶等,大多都开起了连锁加盟店。而渝中区春森路这家糯米团,火了这么多年,从不搞加盟,甚至连一间小小门面都没有。“生 ...
在重庆,人气爆棚的小吃有很多,解放碑八一路的山城汤圆、百年老字号的吴抄手、深藏社区的老油茶等,大多都开起了连锁加盟店。而渝中区春森路这家糯米团,火了这么多年,从不搞加盟,甚至连一间小小门面都没有。 “生意这么好,为什么不开加盟店?”不少网友提出疑问。 11月2日,重庆晚报记者来到这家名为“范孃孃糯米团”的摊位,向范阿姨寻求答案。 无论什么时候来, 几乎都要排队。 “我也需不着租个门面,顾客吃的都是记忆” 当日中午,记者来到渝中区学田湾正街59号,远远就看见数十名顾客在一个两三平方米的小摊前有序排成一条长龙,队伍靠前的顾客有说有笑地和范阿姨摆着龙门阵。 范阿姨本名范敏华,今年54岁,以前和丈夫住在化龙桥附近,由于拆迁搬来了春森路,后来卖起了糯米团。 “范孃孃,你这里可真隐蔽呀,在高德地图上都搜不到这个位置。”来自南京的“95后”方女士提着行李箱,经过半小时的排队,才和范阿姨搭上一句话。 “他们天天都催我去登记地址,你看我这么忙,哪有时间。”范阿姨一边说话,一边从背篓里舀出一团热气腾腾的糯米,在纱布上摊平,加入几根炸得酥脆的油条,撒上黄豆面和黑芝麻白糖,经过压、捏、卷等工序,再裹上一层厚厚的黄豆面,一个糯米团就制作完成,耗时近1分钟。 50余岁的王叔叔正提着10个糯米团准备离去,听到这番对话,替范阿姨解释道:“我们街坊邻居都晓得范孃孃,做了十几年了,你看,我这也是受邻居委托帮忙代买的。” “明年3月就做了19年了。”范阿姨头也不抬地补充道:“我也需不着租个门面,顾客吃的都是记忆。”许多顾客曾跟范阿姨表示,若是她开了门面,可能都不愿意再来了。 顾客一买就是10个 糯米团内馅是酥脆的油条,外面裹了一层黄豆面和黑芝麻白糖。 “如果加盟,别个做不走怎么办” “范孃孃你这个油条可以卖点给我不哟?”顾客开玩笑似地询问道。 “不得行,油条是我的命呀!”范阿姨稍有些激动地说,虽然油条不是自己亲手炸的,但是油条是制作糯米团的关键之一,可卖不得。 在范阿姨往糯米团内加入油条时,记者注意到,她会先用手捏一捏油条,感受其脆度和硬度,将炸得过硬的直接扔掉,换上更加酥脆的油条。范阿姨说,有些老人向她反映,牙口不好,油条太硬,怕把牙齿吃掉了。 一旁排队等候的赵先生在隔壁一条街上班,44岁的他递出了50元现金,放进了专门收纳的铁盒子里,买了10个糯米团,他告诉记者,自己当年来买的时候,还是2元5一个,不过现在维持5元一个的价格多年,也算是比较实惠了。他说,范阿姨和丈夫用不来微信,一直保持着只收现金的习惯。 “那范孃孃为啥不做加盟店呀?”记者向范阿姨提出疑惑。 “我不加盟,别个做不走怎么办?”说这话时,范阿姨双手握住纱布包裹的饭团,使劲按压,又道:“我要对得起每个顾客,食材、分量、力道,都要亲自把关才行。”记者注意到,尽管范阿姨使了巧力,但她的手臂还是因常年做糯米团而结实了许多。 白泡泡试吃糯米团 “网络给我带来了客量,也传播了谣言” 排了近一个小时,记者终于排到。热乎乎的糯米团不时传来淡淡米香。一口咬下去,酥脆的油条配上软糯有嚼劲的糯米,满口清香,甜而不腻。 范阿姨告诉记者,每天凌晨3点她就起床,蒸糯米、熬银耳汤,早上不到8点就出摊,下午5点半才收摊。 “5点半才收啊?我记得原来不是2点多就收了嘛。”70岁的徐阿姨坐在摊位旁的板凳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范阿姨聊着天。 “很多外地游客下午一下了飞机就赶过来,说在网上看到过来的,经常扑了个空。”范阿姨回应,所以自己就延长了摆摊时间。 说起网络,范阿姨告诉记者,许多网友在网上散播她得了灰指甲还做糯米团,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为此,她很是头痛,并喊来自己的亲戚帮忙向记者展示她的健康证。 范阿姨说,自己的指甲是沾染上的黄豆面,并不是灰指甲,记者也进行了确认。 “网络是把双刃剑,给我带来了客量,也传播了谣言。”范阿姨说。 “我们都相信范孃孃。”买了5个糯米团的徐阿姨说。 范阿姨展示她的健康证 每一个糯米团都是由范阿姨亲手制作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柏雨欣 蹇汶佑 摄影报道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