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群与儿时赵波的老照片。菜园坝街道供图“我从来不后悔捡他,不管怎样都是一条命。”面对没有血缘关系且带有“智力残疾”的弃婴,她毅然决定抚养长大,一养就是30余载,这个人就是陈正群。陈正群今年57岁,在渝中 ...
陈正群与儿时赵波的老照片。菜园坝街道供图 “我从来不后悔捡他,不管怎样都是一条命。”面对没有血缘关系且带有“智力残疾”的弃婴,她毅然决定抚养长大,一养就是30余载,这个人就是陈正群。 陈正群今年57岁,在渝中区菜园坝街道珊瑚湾红帆物业服务中心担任环卫清洁队长兼垃圾分类指导员。因为一个善念,她和丈夫赵良铭用无私的爱给了孩子一个家。为了照顾好这个捡来的孩子,夫妻俩日夜操劳,精心呵护孩子成长,诠释着母爱绵长、父爱如山的真正含义。 心生怜悯 义无反顾抚养弃婴 当被问及夫妻二人收养弃婴的经历,陈正群的回忆依然清晰:1988年的腊月,重庆罕见地下着雪,正当她下楼买菜时,遇到了前来的堂哥。“三妹,你看这个娃,能不能养?”陈正群被堂哥叫住,一边问,一边将襁褓里的孩子给她瞧。厚厚的襁褓里,还放着药品和奶瓶。 “这娃是哪儿来的?”陈正群惊讶地问。 “我在邹容烈士纪念碑下面捡的,我家有个娃了,养不了,要不你拿去养吧,当救一条命。”堂哥回答。 彼时,陈正群刚结婚两年,领养孩子这样的大事她做不了主。但她也立即把孩子带回了家,看着哭声微弱的婴儿,赵良铭这个手扛肩挑的汉子也心软了,夫妻俩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抚养孩子,来不及多想,两人又立即将其送去医院救治。 “我觉得没什么,心地善良有好处,大不了苦点累点。”陈正群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身体虽有所好转,却被诊断为“智力残疾”患者,同时带有哮喘、癫痫、漏斗胸等疾病。身边的亲戚邻居都认为这个孩子是个“拖油瓶”,长期的治疗费用是夫妻俩难以承受的,劝他们认清现实放弃这个孩子。但陈正群夫妻实在狠不下心放弃襁褓中的婴儿,不顾劝阻留下了这名男婴,并为他取名为赵波。 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和生活成本,夫妻俩决定分居两地。陈正群独自一人回到农村老家一边带赵波治疗,一边务农维持生活,赵良铭则留在重庆主城继续做着挑煤工,利用休息时间兼职做搬运工、捡废品来提高家庭收入,维持赵波的治疗费用。 赵良铭、陈正群与赵波一起翻阅相册。菜园坝街道供图 真情守护 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赵波的成长路上经历了许多的波折,几次险些夭折。陈正群回忆,在赵波四五岁的时候,突发恶疾、口吐白沫、会短暂丧失行动能力,当时的村医也不知如何根治。焦急的陈正群在老家寻医无果,只能寄信向丈夫赵良铭寻求帮助。收到家里的来信,赵良铭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即向周围的朋友打听良医。最终在朋友的介绍下,在当地的中医那儿寻到了一剂药方,并立即带着药方回到老家,和陈正群一起给赵波治疗。 经过陈正群的悉心照顾,赵波的身体慢慢调理好了,哮喘、癫痫逐渐有所好转,也学会了说话和走路,这让陈正群夫妻看到了曙光,心里悬着的石头也在慢慢落地。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赵波逐渐长大了,但由于天生有“智力障碍”,赵波始终无法像同龄儿童那样逐渐具备独立生活能力。 “当时能坚持下来很不容易,本来生活条件就差,还需要时时刻刻守在赵波身边,寸步不离。”陈正群说,为了保证基本的生活和治疗的费用,自己不得不带着赵波一起到田间地头务农,在赶集的时候背着赵波去售卖手工制作的竹果篮。 即便日子再苦,陈正群对赵波的爱也从未“打折”,正常孩子该有的东西,赵波一样不少。“苦累都不怕,只是希望赵波能够健康快乐的长大。”陈正群说。 赵波帮助母亲陈正群搬运垃圾桶。菜园坝街道供图 不离不弃 坚定陪伴孩子一生 1995年,陈正群生下了一个女孩,丈夫考虑到陈正群一个人在农村无法独自照顾两个子女,并且经过7年治疗,儿子赵波癫痫已经治愈,哮喘逐渐好转,认知也有所提升,便接母子三人去到重庆渝中生活,自此分居七年的夫妻才得以团聚。 在渝中区,陈正群为了有更多的收入,她向社区申请成为一名环卫清洁工人,一边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一边把买菜做饭、缝补洗涮等家务挑在肩上。让陈正群感到欣慰的是,在自己做保洁工作的时候,赵波也会在一旁帮忙铲垃圾、搬运垃圾桶,做好协助工作。日子虽苦,也有甜头,这一干便是28年。 30多年过去,赵波的智力依旧只停留在五六岁,生活无法自理,吃喝拉撒都得靠陈正群夫妻照料。今年7月,赵良铭突发脑梗,收到消息的陈正群跌跌撞撞来到医院,看着医书上的诊断结果——脑梗,陈正群强忍悲伤,坚定地告诉医生,无论如何,都要救他。 “当时我觉得天都塌了,没有他就没有我们这个家呀。”谈起这段经历,陈正群眼中饱含泪水,好在经过治疗,赵良铭逐渐脱离生命危险,现在正通过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身体机能。 面对生活一道又一道坎,陈正群从不言弃,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大爱,用真情守护着赵波和自己的家人,用爱撑起了一片天。“只要我们有口气,能动弹,这孩子我们就不会丢下,只要我们两个还活着,我们就继续养着他。”陈正群说。(胥世鹏、李先君) |
0